走近张家浜战斗纪念碑 重温战斗岁月
发布日期:2021-04-15 16:11:18 浏览次数:2630
宽敞整洁的村道道路,错落有致的绿化,连片整洁的标准化池塘..走在苏州市相城区度假区(阳澄湖镇)的十大村庄,江南水乡新农村画现在眼前。在这幅画中,张家滨战斗纪念碑就像一把红火炬耸立在其中,传递红色的力量,新农村建设。
走在十图村宽敞整洁的村道上,远远就能看到巨大香樟树掩映下的“张家浜战斗纪念碑”,大门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格外醒目。纪念碑的上方是一个新四军战士的雕像,他手握手榴弹,怒视着前方,仿佛下一秒便可与敌人同归于尽,慷慨就义。
“我父亲说,这个雕像的原型就是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新四军战士,用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了。”72岁的王生文老师说。据悉,王生文家的祖宅原来就在“张家浜战斗纪念碑”的后面,他108岁的老父亲就是那场战斗的见证者,他的哥哥就出生在那一年。
1940年12月13日下午,奉命为开辟阳澄湖抗日游击区而进驻湘城西张家村的新四军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简称江抗二纵队二支队),与据密报前来侵袭的八十多名日伪军激战于蜻蜓堰。敌凭其优势装备、且不断增兵,疯狂进逼。江抗不畏强敌,奋起反击,至傍晚,江抗二支队在驻东张家浜村的一支队火力掩护及当地群众支援下撤出战斗。是役历时两小时余,毙伤敌数十名,“江抗”19名干部战士及四名支前群众为国捐躯。
时光如斯流逝,但是那场战斗却从未被忘记。为纪念军民同仇敌忾打击日寇的英勇事迹,1991年6月,中共吴县县委建成张家浜战斗纪念碑。“我们都是听着这段红色历史长大的,我的父辈讲给我们听,我们再讲给我们的子孙辈。”王生文老师说。
自1991年纪念碑建成以来,王生文老师就成了纪念碑的义务“守护人”。他隔一段时间就来纪念园,用毛笔描红,一笔一划将鲜红的革命历史重新书写在碑文上,并精心打理纪念碑周围的花草树木。他说:“红色遗迹决不能被淡忘,作为在这片英雄土地长大的我,有责任、有义务把这段红色文化传承下去,不让这段光辉的历史被岁月冲淡。
正如王王生文老师所期望的那样,张家浜战斗纪念碑已经成为阳澄湖地区的红色地标之一。
2021年的清明期间,湘城小学四(5)中队的少先队员来到张家浜战斗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鲜艳的红旗,是战士们的身躯托起了它,是先烈们的热血染红了它!而这历经沧桑的锦绣河山,需要我们展现它无匹的美丽……”在纪念碑前,少先队员们庄严宣誓,要把对革命先辈的敬仰转化为自觉学习、增强本领的实际行动,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2021年度基层党员冬训期间,度假区(阳澄湖镇)十图村就创新党史教育学习形式,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在张家浜战斗纪念碑前开展冬训。“革命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更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继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为民服务。”十图村工作人员何津成说。
入党宣誓、主题党日活动……类似的红色活动不时地在张家浜战斗纪念碑前上演。与此同时,当年的战斗现场也正呈现出一片春意勃发、宁静祥和的景象。
“现在这边都全部改造成标准化池塘,以养殖为生的村民收入发生了质的提高,而且整个生态环境也越变越好。”何津成指着纪念碑后的一大片标准化池塘说。
据悉,为进一步保护阳澄湖水质和生态环境,2016年起,相城区对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工作。截至目前为止,度假区(阳澄湖镇)标准化改造全部完成,总区域面积近3万亩。经过三年多的“深耕”,相城已成功让大闸蟹“上岸进塘”,提升螃蟹品质的同时,阳澄湖的水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与此同时,当地还按照“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的总定位,全力打造“原生态、新生活”全域旅游品牌,用文化、生态、绿色、乡愁等元素重新塑造产业形象,不断探索“旅游+”模式,加速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戚文丽)